互聯網行業對傳統肥料行業,大變革的前夜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無數從無到有、迅速壯大起來的商業模式:“雙十一”電商節、共享單車、滴滴出行、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等等,“互聯網+”幾乎無孔不入,而我們農資行業似乎絲毫沒有受到沖擊,筆者在慶幸的同時,又充滿著擔心,難道中國的農業真的是鐵板一塊?又或是大變革的前夜,等待著最后的雷霆一擊?
首先攫取幾個新聞片段:
“雙十一”到來的第一天(11月1日),天貓強行要求格力、美的等知名家電企業參與促銷打折,打折力度達16%,遠超這些家電生產企業的利潤率。強如格力、美的等制造企業,也被強大的流通企業所左右,中國化肥行業里有可以匹敵格力、美的的企業嗎?答案肯定是沒有。一旦出現強如天貓、京東等的農資流通企業,農資行業肯定會任人擺布。
京東、淘寶等電商瘋搶陽澄湖大閘蟹。生鮮電商,更大范圍地說,農產品電商是公認的電商最后一塊藍海,市場規模高達數十萬億,大閘蟹案例說明這些電商巨頭并沒閑著,只是模式還沒成熟而已。我們已經領教過滴滴、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一旦這些企業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辦法,那么借助于強大的資本力量,市場可以一夜變天。
今年的磷復肥會議上的幾個報告:《金豐的農業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創新》《無人機助力農業現代化》《農業即服務--京東打造現代農服新生態》《大數據引領現代農業》等。企業都在嘗試改變農業,但一是路徑未必正確,二是還沒到爆發的時候。
農業的爆發必然是誰能補齊短板,那么中國農業的短板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中國農業的短板是產銷的對接。
剛剛閉幕的十九大中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發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在農產品端體現得很充分:城市需要優質的農產品,而農民需要增加收入,需要擺脫貧困,但又不知道生產什么樣高價值的產品來充分滿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農業的生產始終在滯銷和緊張之間來回擺動。有需求,也有生產能力,本來是雙贏的事,就是對接不起來。正是有這樣的困境,為了讓農民知道種什么,保障農民的收入,政府不得不對主要糧食作物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但政府托市的結果是庫存越積越多,又要重新改革收儲方式。
有人說,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可以走出產銷對接的困境,但即使承包一千畝、一萬畝的土地也仍然是小規模農業生產者,仍然要面對大市場、小農業的問題。
中國農業所有問題的癥結就是解決產銷銜接的問題。誰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是農民最貼心的人,誰就必將左右整個產業鏈。
中國農業的發展有三件事必然發生:一是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沒有組織化,就沒有機械化,就沒有標準化,更沒有產銷對接的基礎;二是借助期貨市場引導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的種植;三是借助電商和大數據,對接生鮮產品的種養殖,最終發展出先需求、后生產的農業生產方式,避免農業生產的大起大落。
農資行業經過了電商元年,當初驚呼狼來了,沒想到電商全線敗退,使得行業感覺電商不過爾爾,但筆者通過最近一段時間對其它非農資企業的關注,感覺狼真的快來了,只不過這次不是同農資行業短兵相接的正面戰場,而是迂回包抄,通過完成農產品產銷對接來最終實現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
黨的十九大提出把中國的土地承包制度再延長三十年,這意味著老一代不懂互聯網的農民必然不會長期占領這個周期,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可能正在醞釀。農產品上行這塊肥肉遲早要被人吃下,即使現在無從下手!農資行業有天生的同農民和農業打交道的基因,占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完全有機會在這塊混沌未開的市場大顯身手,但如果仍執迷不悟,還是整天沉溺于價格的漲跌和產品的營銷,筆者相信必然會看到萬劫不復的那天,改變這一切的仍然是“互聯網+”。
上一條信息:中國輪胎標簽法會改變... | 下一條信息:發改委再舉反壟斷利劍...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