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供給側改革: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不論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都是一項前人甚少涉足的工作,可以說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改革闖關,既要摸著石頭過河,細致嚴謹;又要敢于突破利益格局和陳規舊制,創新求變。這些都需要先知而后行,并最終達到知行合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先“知”中國肥料產業的家底實情,后“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措,成功引導肥料產業突破發展瓶頸,最終實現轉型升級和由大變強的新圖景,這有賴于開展全面系統的產業調研。2017年度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推出的。
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延續了數千年,當前新舊觀念、模式、工具劇烈激蕩和碰撞。與之對應,國內肥料行業的狀況也相當復雜,一方面企業多、技術路線多、原料渠道多;另一方面產品種類多,新型肥料層出不窮。肥料市場方面更是一團混戰,既有明面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有暗里的各種“伎倆”和“套路”。不先準確掌握全行業的民風百態,后面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就有可能失準和脫靶。
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科書式的指導原則是多元化、差異化發展,似乎不多元、不差異就沒有出路和活路。但現實中偏偏有這樣的例外,比如江蘇靈谷化工公司。該公司位于太湖之濱的宜興市,以煤為原料,只生產尿素一種產品。無論從企業區位、原料渠道、市場條件還是產品結構看,這家企業似乎都應該與“興旺發達”無緣。但恰恰相反,靈谷化工堅守尿素、做精尿素,綜合成本以及能耗物耗做到了全行業極致,依然有很強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2016年,全國氮肥行業巨虧逾200億元,而靈谷化工實現盈利上億元。
這個案例說明,對于像化肥這樣的傳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其說是要引導其轉行轉產,不如說是優先支持其優化升級。化肥是剛需行業,只要力爭做到全行業最優、全世界最先進,就一定會有其持續發展的出路和活路。按照這一邏輯,管理部門出臺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時,更應該把重心放在促進那些體質尚可、可持續發展條件尚存的企業的提質升級上,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其轉行轉產或淘汰關停。
當前,上下游、產業鏈聯合很時髦,政府部門對此也給力加油。復合肥、新型肥料等下游產業與上游單質肥產業合作,幫助其改造升級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從理論上來說是很好的,可以實現多贏。但制定政策一定要有預見性,對于聯合協作、產能升級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政策在護航鼓勵上下游、產業鏈聯合的同時,必須提前謀劃,出臺嚴實的去產能措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為升級的先進產能騰出空間、創造條件,否則政策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除了違背教科書的“意外”情況,還有全行業蓬勃興起的個體實踐、特色創新也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匯總,一家之長百家長,通過全面系統的調研,將肥料行業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成果、好模式、好經驗廣而告之、眾而推之,善莫大焉。
我國肥料行業從來不缺故事和傳奇,金正大集團用短短十幾年時間打造成世界最大的緩控釋肥基地,目前正在由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加快打造世界領先的植物營養專家和種植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求新求變、博采眾長、聯合闖關,正是處在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的金正大集團參與發起主辦此次調研活動的初衷。此外,貴州開磷集團從傳統磷礦肥業態向全水溶多功能高濃度磷復肥新業態轉型;河北硅谷化工立足硅、走出硅,發展多功能有機硅水溶緩釋肥,“專治”鹽堿地等不毛之地;華魯恒升依托自主開發的多噴嘴水煤漿氣化技術,迅速成為中國傳統肥料業的一面旗幟;湖北宜化大力發展高端磷復肥和磷精細化工,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百年企業、千億產業。這些成果經驗和理念思路,也有待通過調研去深入了解,為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參考指引。
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得穩、不走偏,期待調研活動能為此提供支撐。讓我們全力以赴,搞好產業調研,共興改革大業。
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即將啟動 關鍵詞:去產能 傳統肥料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據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我國尿素產能過剩逾20%,磷肥產能過剩逾30%,復混肥料產能過剩逾60%。受產能嚴重過剩沖擊,氮肥行業虧損面超過50%,磷肥行業虧損面接近30%。 化肥行業去產能和淘汰“僵尸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要務,也是個老大難問題,其中尤以債務如何處置、人員如何安置等最為棘手。如何建立去產能的長效機制,防止死灰復燃,近年來化肥行業開展了很多探索。目前,全行業在去產能工作上比較一致的思路是:加快優化升級,改造提升一批產能;建立具有制度剛性的能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生產等標準,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堅決予以淘汰;并希望國家像對待鋼鐵和煤炭行業一樣,在去產能政策上給予支持。
上一條信息:化工設備的腐蝕以及防... | 下一條信息:上周化工市場跌勢趨緩... | 返回列表 |